的身体,哪能吃的下这读书的苦呢?”母亲道:“连成上学还早些,你不是读过书么,你可以一边在家里教他们啊,这样不就比其他人早一步了。”父亲笑了笑,对两个孩子说道:“来,爸爸教你们一首古诗,你们谁学的快,爸爸给你们一个糖吃。”两个孩子都说道:“好啊好啊。”父亲照着古人摇头晃脑的读法念道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本来在平时,姐姐脑瓜子比起我那可是聪明不少,很多简单的问题姐姐一口就能说出来,我却要想好久,但是在朗读背诵这方面来说,我竟然超过了姐姐,姐姐记住了第一句就忘了第二句,记住第二句又忘了第三句,可是我在跟着父亲读了两遍之后,竟然照着他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读道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父亲很奇怪,问道:“你跟别人学过么?”我摇摇头。父亲不信,又教了一首陈毅元帅的《梅岭三章》:“断头今日意如何?创业艰难百战多。此去泉台招旧部,旌旗十万斩阎罗。南国烽烟正十年,此头须向国门悬。后死诸君多努力,捷报飞来当纸钱。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”我跟着读了四遍,竟然也顺利的读了出来。
姐姐对于一些简单的多读几遍还可以记下来,但是难一点的就记不住了。记得后来父亲教她读《卜算子。咏梅》:“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。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。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待到山花烂漫时,她在丛中笑。”这首简单明了,姐姐一读就会。直到姐姐读六年级时,课本上正好有这篇文章要求背诵。老师想看看谁背的最快,就要求五分钟之内看谁能背的出来。姐姐读了一遍,感觉很熟悉。读第二遍的时候想到了父亲以前教过她,就站起来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。全程用了不到三分钟。老师和同学都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。老师问道:“你为什么背的这么快?”姐姐道:“因为我小时候爸爸教我读过。”老师道:“难怪难怪,我到忘记了,你爸爸是个秀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