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杉的住院情况。”
发完这条消息,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又一次违背了职业准则——永远不要过度关注某一个病人。
但那一刻,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。
2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已经是第六次诊疗。
每周二和周五下午三点,她总是准时出现。不早不晚,仿佛时间在她身上有了特殊的意义。
我开始习惯性地在这两个时间段之前,让助手泡一杯温度刚好的花茶。她第一次来的时候说过,秋天还是喝暖一点的好。
“今天感觉怎么样?”我问。这是例行的开场白。
“挺好的。”她还是那么平静,“我把房子处理掉了。”
我的笔尖顿了一下:“为什么做这个决定?”
“医生,你说人为什么总要为死后的事情做这么多准备呢?”她没有直接回答,反而抛出一个问题,“我其实很好奇,你见过这么多生死离别,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?”
我放下笔,认真地看着她:“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方式都不一样。”
“那你觉得我是哪一种?”她微笑着,眼神却有些飘忽。
我没有立即回答。作为心理医生,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。但不知为什么,面对她时,我总是想要更诚实一些。
“你是我见过最特别的病人。”我说,“你太理性了,理性到让人心疼。”
她愣了一下,然后笑出声来:“医生,这可不像是你会说的话。专业的说法应该是‘患者表现出过度防御性行为’之类的吧?”
我也笑了:“看来你没少做功课。”
“嗯,我查过很多心理咨询的资料。”她低头摆弄着茶杯,“我想知道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。”
“做到什么?”
“保持专业。”她抬起头,“在面对这么多生离死别的时候,还能保持冷静。”
我忽然发现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的对话已经超出了医患关系的界限。她在试图了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