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主动争取的机会,领导真的批准了。
这意味着,她不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安排、任人忽略的“随便”沈清。可新的身份,真的能被人接受吗?
摆脱“随便”的惯性
星期一,会议室里气氛严肃。沈清深吸一口气,拿着自己的方案走上发言席。
“这次的项目,我的建议是——”她话刚出口,后排的同事小声嘀咕:“咦,沈清竟然有意见了?”
她听见了,但装作没听见,强迫自己继续下去。可是手心里的汗却暴露了她的紧张。
发言结束后,领导点点头:“不错,有自己的观点了。”
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,沈清却听得热泪盈眶。“不错”这个评价,是她第一次因为主动而得到的认可。
不再“随便”是一场对抗
但“不错”远不够。改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特别是在熟悉的环境里。
沈清在工作群里明确拒绝了一次加班——“对不起,我今晚有自己的安排。”结果第二天,她发现同事开始用“你怎么突然不配合了”这样的语气对她说话。
甚至连领导都试探性地问:“沈清,你最近是不是情绪有点大?”
她在心里冷笑。我情绪大?我只是说出自己想要的而已,就变成情绪大了?
一开始的反抗,反而让她看清了自己被压抑得有多彻底。她的“随便”成了别人眼里的理所当然,而她的“不随便”,却成了别人口中的“刺头”。
对抗别人的评价,也对抗自己的内心
有一天,沈清在楼梯间撞见了同事阿诚。
“你最近挺厉害啊,”阿诚意味深长地说,“领导都开始注意你了。”
这话听起来像是恭维,但语气里分明透着嘲讽。沈清看着他,沉默了一秒,然后冷笑道:“谢谢夸奖。不过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阿诚愣了一下,没再接话。
沈清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回怼,但她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畅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