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面一众高官权贵,侃侃而谈:“国之兴衰,在于人才;人才之兴,在于教育。当务之急,应广建学校,不论出身贵贱,唯才是举,选拔有潜力的平民子弟入学,给予他们改变命运、报效国家的机会。” 话音刚落,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,保守势力们纷纷跳将出来,横眉冷对:“此乃乱国之策!自古以来,贵贱有别,平民子弟读了书,岂不坏了祖宗规矩,乱了朝纲?”
面对汹涌的反对浪潮,苏晴与李昭对视一眼,彼此眼中皆是坚定。李昭清了清嗓子,声如洪钟:“众爱卿,时代在变,若因循守旧,我朝必被历史洪流所淘汰。苏姑娘所言,正合孤意,为江山社稷计,此事势在必行。” 有了李昭的强硬表态,朝堂上的争论虽未平息,却也为改革争取到了一线生机。
此后,苏晴与李昭四处奔走,筹措资金,选址建校。历经千辛万苦,第一所学校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中拔地而起。苏晴亲自参与课程的设置,她将现代的数学、科学等学科引入课堂,还别出心裁地开设了实践课程,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、提问探索,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。
学校开学之日,阳光明媚,孩童们满怀憧憬地踏入校门,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之光。苏晴穿梭于教室之间,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,心中满是欣慰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人才从这里走出,他们带着先进的知识与理念,投身于各行各业,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学校的建立,仿若一盏明灯,不仅点亮了无数平民子弟的梦想之路,更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,为国家的未来培育了一批有见识、有担当、有能力的领导者。
第三步,便是最为凶险的政治博弈。李昭深知,苏晴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,他们必不会善罢甘休。于是,他在政治和军事上,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苏晴。
朝会之上,面对保守派的口诛笔伐、恶意刁难,李昭挺身而出,凭借着他多年在宫廷积累的威望与智慧,引经据典,舌战群儒,为苏晴的每一项提议据理力争